导读
在当今全球化发展的新背景下,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日益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挑战,并进一步影响人类社会福祉提升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发展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发展水平和生活品质的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新兴分支学科之一,其研究学科交叉特点鲜明并为区域协调相关议题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
有鉴于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邓祥征研究小组在本刊发表论文Development Geography for exploring solutions to promote regional development,介绍了发展地理学的理论内涵,明确了发展地理学区域发展研究的关键指标和方法体系,提出了当前全球化进程下诠释区域协调发展的发展地理学视角与思路(图1)。
图:发展地理学认知区域发展的主要指标、方法与参量
文章亮点
区域发展是发展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欠发达地区减贫和生计改善、发达地区生活品质提高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是诠释区域发展的关键指标。
“分异特征—扩散状态—收敛方式”框架为探索区域发展特征提供可行的研究范式。
全球化发展新背景下,人地关系的复杂关联日益成为发展地理学的研究焦点,并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
核心内容
区域发展是一个多维概念,涉及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发展及区域内外部协调发展。发展地理学的区域发展研究,凭借地理学的多学科及系统性认知方式,聚焦区域发展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从区域关键要素与发展关系的视角阐明多维、多尺度、多要素融合发展问题,对于全球变化背景下促进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参考发展地理学的理论内涵,诠释区域发展的关键指标主要包括:
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以贫困为核心的生计发展与收敛;
发达国家或地区实现生活品质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
区域发展的时空协调性。
发展地理学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收敛理论等为理论基础,汲取成果并增益创新,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方法体系。
识别发展要素是区域发展研究的基础。区域要素的稳态、弹力及恢复力决定了要素使用过程及状态,进而反馈到经济-社会-环境复杂链条。
多要素级联分析和协同研究的结论能够指导区域发展的诸多实践。基于投入产出分析、一般均衡分析等方法,将社会经济与资源要素衔接,能够实现多尺度相关要素的耦合协同分析。
科学衡量区域发展质量是理解区域发展差异的前提。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指标综合评价和效率导向评估等。
探查区域发展的时空格局,解析发展的收敛机制是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核心。基于发展地理学方法论中的时空关系探测和计量模型分析等,科学厘定区域发展瓶颈和改进方向。
研究展望
面向持续纵深的全球化进程和全球变化,复杂人地关系耦合深刻改变了区域发展状态。如何认识区域发展所呈现的阶段性新特征,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应对与粮食安全保障、减碳与脱贫、地区冲突与贸易安全等重大机遇和挑战,如何发挥生态资源的效率、效能和综合效益,探索基于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自然解决方案,是发展地理学亟需关注并加以解决的重要议题。相关研究如地理减贫理论、农业土地利用管理、气候变化和区域应对、生态社区管理等,有望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潜在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
邓祥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等。主要从事自然资源管理、全球变化与区域发展等方面研究。
个人主页:http://people.ucas.edu.cn/~dengxz
引用格式:
Deng, X., Wang, Y., Song, M., 2023. Development Geography for exploring solutions to promote regional development. Geogr. Sustain. 4, 49–57.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geosus.2022.12.003